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这是按照周公精神对历史文献进行的一次前所未有的系统整理。“六经”成书后,从上古到孔子时代的历史叙事的权威版本就此诞生,也标志着周公开创新华夏、埋葬旧华夏的工作得以正式完成。而孔子则以此向周公致敬,并参与、发展了周公的事业。
本书目的之一是再现夏商周更迭的历史,所以使用了“六经”中的很多史料素材,但也对有些史料进行了辨析,指出其不可靠或刻意作伪之处。
“六经”具体是指《诗经》《尚书》《仪礼》《乐经》《易经》《春秋》。其中,《诗经》《尚书》《易经》包含大量商周易代时期的史料。在“六经”成书之前,社会上传抄流行的主要是单篇文章,真伪混杂,质量良莠不齐。为此,孔子选择了最可信且符合周公精神的汇编成书,而不符合这两点的篇章就逐渐失传了。
《诗经》记载了周族从姜嫄、后稷以来的多篇史诗,包括周族早期历史、文王确立翦商大计、武王的灭商战争、周公平定三监叛乱以及对商文化的改造等,属于经过周公修订的官方正式版本。
孔子继承周公事业的用心,则主要表现在他对《尚书》的编辑和选裁上。
书是文献之意,《尚书》就是古代的文献。按时间顺序,《尚书》分为《虞书》(尧舜禹时期)、《夏书》、《商书》和《周书》。在收入“六经”之前,《尚书》中各篇都是单行本,基本规律是越古老的越不可信,内容大都是西周及之后的人按照周公重写上古历史的精神,虚构了尧舜禹和夏商时期的很多帝王故事和讲话稿,基本是周公式的道德说教,不具备史料价值。当然,也会有个别真正的商代文献,比如盘庚迁都的讲话稿,内容上和周公精神抵触不大,或者已经被周公授意删削过,所以保留了下来。总之,这些真真假假的篇章被孔子分别收入了《尚书》的《虞书》《夏书》和《商书》部分。
而《周书》部分,则多数是周朝的官方文献,作伪的成分较少,而且肯定符合周公精神,所以在整部《尚书》里,商末周初这部分占的比重最大。
以上是孔子认为符合周公精神、被收入《尚书》的文稿。此外,在西周朝,还有人写了一些关于商周之际的历史篇章,他们显然部分了解那段真实的历史,但并不完全遵循周公精神,所以和周公版文献很不一样。比如,有些文稿记载,灭商之前的武王生活在对商朝的恐惧之中,经常夜不成寐,需要周公的宽慰,但里面记载的周公的长篇大论有明显的虚构成分,因为兄弟二人的深夜谈话不可能被如实记录下来。还有的文稿记载了武王灭商后曾大量屠杀商人俘虏进行献祭,但关于人祭过程的描写不仅完全符合殷墟甲骨卜辞的记录,而且比卜辞更细致,这显然也不符合周公精神。
这些稍有违背周公精神的历史篇章,并没有被孔子收录进《尚书》,但经过孔门的汇集、抄写和校勘,也形成了一个汇编本,被命名为《逸周书》,意思是“未能收入《尚书?周书》的文献”。开始的时候,《逸周书》可能只保存在孔门内部,只有少数弟子说得清这部离经叛道的书的来历。而到了战国之后,真正的商代历史已经被彻底遗忘,以“六经”为代表的周公版历史成了唯一的存在,所以《逸周书》虽然没有失传,但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历史里,处境一直比较尴尬,不太受学者重视。只有到现代考古学诞生和商代遗址发掘后,人们这才发现,它的有些内容居然很符合商文化的本来面貌。
至于《易经》,孔子虽然很精准地选择了文王而非春秋时流行的其他版本(如本书所述,文王的《易经》隐含的商末往事很多,周公的《象辞》其实是对文王原意的掩盖和曲解),但却继续奉行周公的原则,在给弟子讲授《易经》时,尽量避开商末的真实历史,重点从《易经》文本引申出宇宙秩序和社会伦理。这些讲授被他的学生整理成《文言》《系辞》《说卦》《序卦》等篇章,与周公《象传》合编在一起,被称为《易传》(对《易经》的解释)。8文王的《易经》和之后的《易传》,则被后人合称为《周易》。因此,要还原文王时代的历史,必须研究文王《易经》本身,而非《易传》,这样才能避免周公和孔子刻意制造的误导。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周王室早已丧失权威,诸侯列国并不真正关心所谓文化建设或王朝合法性问题,编辑“六经”可以说完全是孔子个人的追求,但此举确实继承了周公的事业,实现了周公的目的:掩埋真正的商文化,用重构的道德历史建构华夏文明起源。
周公在事实上扭转了历史进程,改变了人们的认知;孔子则把这一切文本成果汇总起来,形成盖棺定论的“六经”经典,传递给后世:华夏文明的源头就是如此,再无其他。
当然,孔子编辑“六经”的作用不止于此,其中还保存了从西周创立直到孔子时代的文化成果,这就是周人贵族社会的诗歌(《诗经》)、礼俗(《仪礼》)和历史(《春秋》)。
可以说,“六经”是截至孔子时代的符合周公精神的华夏世界社会历史知识的总集,不仅是儒家学派的基石,也是传统时代的人们了解商周及更早时代的几乎唯一信息源。换句话说,“六经”决定了华夏新文明独有的内核与特质,是华夏新文明的源代码。孔子时代尚还保留着一些关于真实商文化的口传记忆,但到战国初年,伴随着各国的变法运动,贵族社会逐渐瓦解,新的集权君主制和官僚制国家机器建立了起来,而在这巨大的社会动荡和重组中,即便稍有文化的人也都只能忙于适应大变革,无人会留心渺茫的上古历史传说。就这样,有关商文化的残余记忆终于彻底失传。
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还曾先后出现道、墨、法、名、兵等学派,但它们所拥有的古典知识根本无法和儒家相提并论,何况其对上古历史的认识也只能来自儒家“六经”,因此,即使对儒家理论有所不满,也无法脱离儒家知识走太远。
概而言之,周公时代变革的最大结果,是神权退场,这让中国的文化过于“早熟”;战国时代变革的最大结果,是贵族退场,这让中国的政治过于“早熟”。而在其他诸人类文明中,神权和贵族政治的退场,都发生在公元1500年之后的所谓近现代时期。
周公和孔子的努力维持了两三千年,直到考古学家的铲子挖出夏、
商遗址,被“六经”等古文献掩盖和误读的历史真实,才得到重新诠释与复原。
我们被考古学改变的认知,不只是夏商。
注释
1杜勇:《尚书?周初八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06页。另,在《尚书?盘庚》中,盘庚的发言中也有“天命”,但陈梦家认为,“商人称‘帝命’,无作天命者,天命乃周人之说法……此亦战国宋人之拟作”。参见陈梦家《尚书通论》,中华书局,1985年,第207页。本书认为,《盘庚》中的“天命”可能有西周之后的改动,但该文主体仍是盘庚时代的作品。
2周公这方面的理论主张在《尚书?无逸》篇中体现较多。
3按后世孔孟儒家的学说,能够完成这种角色的王者,就是“圣人”。在周公时代的文献中,“圣”字出现得还不多,在《尚书?多方》篇中,成王云“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但其含义较模糊。
4《礼记?表记》。这里区分了鬼和神,鬼指死者(先祖)的魂灵,神指上帝等至高神或自然神。
5“象传”分大、小两种,解释卦辞的是“大象传”,解释爻辞的是“小象传”。此外,还有一种解释卦辞的“彖传”很可能也是周公所作。
6《左传?昭公二年》:(韩宣子访问鲁国)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关于《易传?象传》的作者,史书有不同说法,《史记》认为是孔子所作。参见李学勤《周易经传溯源》,长春出版社,1992年,第46页。
7秦国占卜师卜徒父说:“其卦遇《蛊》,曰:‘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乃大吉也!”这里引用的卦爻辞不属于文王《易经》。参见《左传?僖公十五年》。
8《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年为《易经》撰写了很多种注解,所谓《十翼》或《易传》。但司马迁这个说法有些问题,因为《十翼》并不都是孔子所写,如《象传》和《彖传》可能是周公作品。其他篇章里常出现“子曰”,孔子自己肯定不会这样写,它们应当是孔门弟子编写的。《周易》经传的详细知识,可参考廖明春《周易经传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这本书的内容,也许会让人觉得有些陌生,甚至不适。不过,从“学术史”的角度来说,它也有很多年的酝酿过程,以及幸运的环境。
对历史有些了解的人,大都知道商朝存在人祭行为,但关于人祭的消亡,用心探究过的人还不多,可能大都默认它伴随着历史的“进化”历程而自然淡出了吧。这方面我有点幸运,能接触到一些较前沿的专业知识:我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的文科实验班,当时和历史系的两位同学交流得比较多,一位是和我同级的韩魏兄,一位是高一级的林鹄兄,他们都是先秦史方向,后来拿的也是考古学的学位。韩巍的硕士论文是关于西周初年殷商遗民的丧葬习俗的,里面提到当时的殷商遗民还保留着“腰坑殉狗”及殉人的传统,跟同时的周人墓葬截然不同。那时我常听韩巍聊起这些,所以就有了一些这样的认知:商文化与周文化很不一样。由此推论下来,商人的人祭习俗,也应当是在周朝的大环境里被禁绝的。林鹄兄的硕士论文则是关于周人的族姓观念的,他认为,商人等东方族群本来没有族姓,周人灭商之后才赋予了他们族姓,这个观点我也用到了本书中。所以,本书的很多缘起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
后来,在清华大学历史系读研究生时,我本想进入上古史领域,不过最终毕业论文的题目选的却是中古史,关于魏晋南北朝的南北战争,因此告别了上古史若干年。到2012年夏,毕业论文已经完成,又想起了昔日关注的上古史的很多问题。有一次,和研究生同窗、对摄影和影视造诣较深的曲直兄聊天时,又说起了商代人祭,他便推荐我去看梅尔?吉布森的《启示》(2006),一部关于阿兹特克文明的人祭题材的电影。我看了之后的感觉是,和商朝的考古有许多呼应之处,而且电影还提供了直观的视听效果,让我似乎看到了商纣王、周文王时代那些活生生的画面。这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很重要,它让殷墟人祭坑中的累累枯骨再次复活起来,所以我那时便准备动手写一篇文章,这便是后来的《周灭商与华夏新生》。
很巧的是,当时林鹄兄和我住得很近,他那时已拿到芝加哥大学的人类学博士学位(西方的考古学属于人类学),正在清华大学历史系做博士后。所以,那个夏天我们又能常在一起聊了。有一次,我们一起骑车去韩巍在蔚秀园的家,在颐和园路上又聊起了商周变迁,惊奇地发现我们居然想到一起了,都猜测周公在废除人祭的历史转折上有关键作用。当天,林鹄兄便把他的一篇与此相关的会议报告发给了我,其中考古部分的内容被我用到了《周灭商与华夏新生》一文中。这篇文章发在2012年的《读库》第5期。
回想起来,我能进入这个领域,受惠于韩巍和林鹄之处颇多。
妻子背叛,对方是县里如日中天的副县长!一个离奇的梦境,让李胜平拥有了扭转局势的手段!即将被发配往全县最穷的乡镇!李胜平奋起反击!当他将对手踩在脚下的时候,这才发现,这一切不过只是冰山一角!斗争才刚刚开始!...
容棠看过一本书。书里的反派宿怀璟是天之骄子,美强惨的典型代表,复仇升级流高智商反派人设,可惜人物崩坏,不得善终。结果一朝穿越,容棠成了文中同名同姓早死的病秧子炮灰,还绑定了一个拯救男主系统,一共重生了三次。第一次,他死心塌地地跟在男主身边,帮他躲过各种炮灰跟反派的暗算,结果被人下毒害死,任务失败第二次,他双线并行,一边辅佐男主,一边接触反派,结果被男主一剑捅死,任务失败第三次重生,容棠想,去他妈的男主,老子不救了。于是大反派宿怀璟被人下了药绑起来的那一夜,容棠撑着快要咳出肺痨的身子,闯进青楼房间,替他解了药效,认真发问你要不要嫁给我?宿怀璟?容棠沉疴难医,陪了宿怀璟一路,隔三差五在他耳边念叨你放心,等我死了,遗产全是你的。直到大局已定,宿怀璟登基前夕,任务奇迹般宣告完成。容棠惊喜之余,为保全帝王名声,毫无心理负担地死遁跑路。结果还没出京城,天子近卫悉数压上,猎鹰盘旋空中,狼犬口流涎液,百官分跪两侧,容棠身下那只半路买的小毛驴吓得直打喷嚏。天子身穿明黄冕袍,一步一笑地从人群后走来,望向他温柔发问夫君,你要抛妻弃子始乱终弃?容棠?你能生?啊不是!你一个在上面的这么代入妻子角色合适吗!?帝王走到他面前,仰头抬手,笑道跟我回去,这天下分你一半。小剧场某年某月某日,容棠吃完晚膳躺在院子里乘凉,照例跟宿怀璟规划以后。我大概只能活两年了,到时候你记得把陇西庄子收回来宿怀璟面无表情地往他嘴里灌了一碗苦药。再某年某月某日,容棠看完话本窝在火盆前取暖,认真地跟宿怀璟告别。我应该没两月好活了,城西那间宅子你若是嫌小,城南我还替你买了一座宿怀璟咬牙切齿地喂他吃了三颗拳头大的药丸。又某年某月某日,御花园里荷花开的正好,容棠坐在桥边吃荷花酥。我可能明天就要死了,你记得把我埋宿怀璟忍无可忍,俯身堵住了他嘴。片刻之后,喜怒不形于色的帝王缓缓后退,看向他的君后我是不是没告诉过你,我是大虞最好的大夫?你如果再说这话,我就当你医闹了。这天下你我共享,这山河你我同枕。阅读指南1攻受身心1v1,he2本质甜文,可能看文会发现作者没什么脑子跟逻辑3文中的所有认不出来无特殊说明统一默认为换脸,不要纠结为什么见面不识了4去留随意,弃文莫告知5祝大家生活愉快早日暴富!...
周胜利大学毕业后,因接收单位人事处长的一次失误延误了时机,被分配到偏远乡镇农技站。他立志做一名助力农民群众致富的农业技术人员,却因为一系列的变故误打误撞进入了仕途,调岗离任,明升暗降,一路沉浮,直至权力巅峰...
官场如战场,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可陆浩时刻谨记,做官就要做个好官,要有两颗心,一颗善心,一颗责任心。且看陆浩一个最偏远乡镇的基层公务员,如何在没有硝烟的权利游戏里一路绿灯,两袖清风,不畏权贵,官运亨通。...
关于永恒之门神魔混战,万界崩塌,只永恒仙域长存世间。尘世罹苦,妖祟邪乱,诸神明弃众生而不朽。万古后,一尊名为赵云的战神,凝练了天地玄黄,重铸了宇宙洪荒,自碧落凡尘,一路打上了永恒仙域,以神之名,君临万道。自此,他说的话,便是神话。...
叶峰一踏上官梯就遇到两类险情一是多种危险的感情,二是各种惊险的官斗。叶峰三十六岁就被提拔为县教育局副局长,从报到那天起就被卷入这两种险情的惊涛骇浪中。他是草根出生,却有顽强的意志和搏击风浪的能力,他像一叶小舟在惊险莫测的宦海里沉浮出没,劈波斩浪,扬帆远航,步步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