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指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22章(第3页)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取森以鼓,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昂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这篇史诗说,周族的始祖是一位叫“姜嫄”的女子,她生活在一个定居村落里,有房屋院落和小巷,有放牧的牛羊,村外平地上生长着树林,村民在林中伐木建屋。看来,这是一座位于平原,至少不是崎岖山地的小村落。

姜嫄曾经向神明献祭,祈求自己婚后能生育儿子。然后,她便踩到了上帝留下的巨大脚印(郑玄注疏说,是大脚印上的拇指部分),从而怀孕,最终顺利生下了一个儿子。姜嫄非常紧张:“还未结婚就生下孩子,难道是我的祭品没能让上帝满意才导致这结果吗?”

她试图扔掉这个婴儿,结果一系列神迹保护着婴儿活了下来:被扔在小巷里,有牛羊来给他喂奶;被扔在平旷的树林里,结果遇到村民们来伐木;被扔在寒冰上,鸟群飞来用翅膀给他取暖。婴儿的哭声响亮,一直传到大路上,所以总会有人发现和照顾他。等到他能够爬行,就可以自己找食物吃了……

姜嫄最终是否“收回”了儿子,史诗里一直没有提及。等这个儿子长大之后,他开始从事农业种植工作,播种大豆、粟米、麻、麦、瓜,还掌握了一系列管理庄稼的技术,比如除去杂草以让各种作物长得茂盛,培育出各种庄稼的优良品种。

这个儿子,名为“后稷”,字面的意思是“谷物首领”。在上古,“后”的意思是首领,“稷”是谷物。《史记?周本纪》说,因为儿时被母亲遗弃,所以他的名字是“弃”。这应该是较早的本名」等他壮年事业有成后,才有可能被尊称为“后稷”。

在史诗的最后,是弃-后稷用自己的收获向上帝献祭。他舂粮食去皮,簸扬淘洗干净,蒸出香气(用的应该是新石器晚期常见的陶羸);还屠宰公羊,在香蒿上涂抹羊脂,放在柴堆中焚烧;所有的饭食都盛在高足陶盘(豆)里。上帝正在天上安居,闻到了祭品的香气,感叹:“哪里来的香味这么及时!”

后稷靠祭祀得到上帝的保佑,一直没发生灾祸。周人的祭祀从此一直持续下来。

同样是未婚生子,简狄繁衍出商族,姜嫄繁衍出周族。有学者认为,这是人类早期母系家族的表现:女子不出嫁,男子到外部落约会临时性伴侣,所谓生子“知其母,不知其父”。不过要注意,在《生民》里,姜嫄发现自己未婚先孕后,还是会感到恐惧。而这是父系家族时代的观念。所以,《生民》反映的应该是母系家族和父系家族正交替的时代,在当时,两种家族观念还杂糅并存。这也正是男性始祖领袖产生的背景:从母系家族诞生,然后建立起自己的父系家族与国族。

在《生民》里,“上帝”频繁地出现。通过殷墟甲骨卜辞可知,“帝”或“上帝”本来是商人的说法和宗教概念,也就是说,这是后来的周人从商人那里学来的,并非周人自有。在《生民》史诗的最初版本里,这位周族之神应当有另外的名分,比如当地的某个山神或天神。

《生民》还说,在经营农业获得成功之后,弃-后稷在母亲的有邰氏部族建立了家庭。古代注家说,邰在陕西的武功县,属于关中盆地内的平坦地区,地貌接近《生民》中的描写。而且,武功县距离周原地区很近,也可以说是广义周原的一部分,所以后稷的后人有了“周”族之名。2但古代史家忽略了一点,姜嫄的姓是“姜”,其本意是女性的羌人。这意味着,姜嫄是羌人,周族是从羌人繁衍出来的。当然,这不是说我们比古人聪明,只是因为我们今天可以借助殷墟甲骨卜辞知道,关中地区的居民主要是羌人。

后稷成年之后,需要按照父系家族的规则娶妻。他的妻子是个姑姓女子,后世的周人也因此形成了一种观念:“姬姑耦,其子孙必蕃。”意思是说,姬姓和姑姓通婚能生育很多后代。3但这背后还隐藏着一个问题,就是西部族群的“同姓不婚”禁忌(商族人很可能没有)。后稷此时还身在姜姓有邰氏部族,属于姜姓成员,不适合在母亲的姜姓部族里找配偶,而附近有一些姑姓族群,可以和姜姓婚配。

农牧兼营与迁徙

《生民》里还藏着一个大问题:后稷之前有没有农业?如果有,后稷就只是农业的改良者;如果没有,他就是农业的创始人,地位更加重要。

从《生民》的预设环境来看,并没有渲染后稷生活在过于远古、蛮荒的世界。《史记?周本纪游己载的周族历代首领,从始祖后稷到文王,一共有十五位。这个数字也许不是全部,但至少说明后稷时代并非过于久远和洪荒,换句话说,《生民》并未预设是后稷发明了农业。

再从考古来看。周族起源的关中地区,在后稷之前的三四千年里,大地湾和仰韶文化遗址已经星罗棋布,新石器农业发展兴盛。在如此悠久的农业文化圈中,周人也不大可能想象是自己的先祖发明了农业。

《生民》说,后稷被丢弃时,有成群的牛羊保护和哺育了他。本书认为,当时畜牧业的繁荣更值得关注。

从距今四千年开始,全新世大暖期逐渐结束,中国西北部海拔较高的地区首先受到影响,气候呈现从暖湿转向干凉的趋势。这种变化更适合畜牧,所以高地居民的粮食种植逐渐减少,牛羊畜牧业比重则缓慢上升。

到商代,山西和陕西的很多土著被商人称为“羌丁羌的甲骨文写作7,羊头人身,说明畜牧业在其生活里占重要地位。但这些人仍然有农业经济,并未变成完全依靠牲畜的游牧人。商朝灭亡后,周人和羌人学习商的文字,把羌人的族姓写作为“姜”——女性的羌人。

周人之所以强调后稷精于农业的形象,应该是为了强调自己和羌人旧邻的区另IJ,让自己显得更为“进步”和“开化”。在畜牧和农业之间,后稷选择了优先发展农业。那么,这两者到底有何区别?

动植物的自然繁殖周期告诉我们,相比畜牧业,农业的收获周期短,投入产出比高,“周转”增殖更快。牛、马以及未经现代改良的羊,一年只能生一胎,每胎生一只,不仅如此,牛羊还需要数年的生长期才可以繁殖。这些都决定了畜牧业的增殖速度较慢,即使有无限充裕的草场和人力,也无法加速循环。在家畜当中,相比牛羊,猪每胎产仔数量多一些,增殖更快,但猪的食物主要依赖农业,单靠养猪无法形成畜牧业。

跟牛羊相比,哪怕是传统低效的粮食品种,收获和播种的比率也很容易超过十倍(一颗粟米种子能收获上千颗粟米),而且,粮食每年至少可以收获一季。这意味着,在土地和人力足够的情况下,农业的规模和提供的食物数量可以高速递增。因此,少年时代的后稷勤于农作,很快便发家致富。当然,在史诗里,他被赋予了无穷的精力和丰富的经验值。

关中盆地的面积不太大,四周被山地环绕,宜农的平地和宜牧的山地相距很近,所以后稷(及早期周族人)有机会深入了解这两种经济形态,并作出自己的选择。

到“野蛮人”中去

《史记》说,后稷曾经在尧帝的朝廷担任“农师”,负责农业指导工作,一直供职到夏朝。后稷的儿子叫不窜,后遭遇夏朝的动荡,丢掉了农师的职位,只好带着一批族人离开周原(以及关中盆地),迁徙到戎狄野蛮人中谋生,继续繁衍。从此,周人在陕北山地生活了十一代,直到文王的祖父亶父一代才迁回周原。

后稷卒,子不密立。不窜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窗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

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

上述传说中关于尧帝和夏朝的内容已经无法验证,二里头文化并没有延伸到周原地区,很难证明早期周人和夏朝-二里头古国有什么联系。

至于不窜向北方迁徙的时代,很可能是在商朝前期,正值商人征服者侵入关中。不宙家族虽然还未必全面了解扩张中的商朝,但很显然,那些使用青铜兵器、到处抓捕俘虏的人让他们感到非常可怕。而且周原地区过于平坦,完全暴露在入侵者的视野中,所以为了安全起见,他们只好选择躲到北方山地。

后来,周人称这段流亡为“窜于戎狄”。现代史家经常误以为戎狄就是游牧族,其实不然。这需要解释戎和狄在周人眼里的含义。

热门小说推荐
极品对手

极品对手

他们都是草根出生,凭自己的努力走上仕途,但一个清廉,一个腐败,于是一见面就成了格格不入的对手...

千里宦途

千里宦途

普通人只要有机会,也可以封侯拜相。看王子枫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如何抓住机会搅动风云。每个人都可能是千里马。...

永恒之门

永恒之门

关于永恒之门神魔混战,万界崩塌,只永恒仙域长存世间。尘世罹苦,妖祟邪乱,诸神明弃众生而不朽。万古后,一尊名为赵云的战神,凝练了天地玄黄,重铸了宇宙洪荒,自碧落凡尘,一路打上了永恒仙域,以神之名,君临万道。自此,他说的话,便是神话。...

步步升云

步步升云

要想从政呢,就要步步高,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要有关键的人在关键的时刻替你说上关键的话,否则,这仕途也就猴拉稀了...

权力巅峰:从城建办主任开始

权力巅峰:从城建办主任开始

十级官路,一级一个台阶。刘项东重生归来,从乡镇城建办主任起步,把握每一次机会,选对每一次抉择,一步步高升。穷善其身,达济天下。为民谋利更是他的追求。小小城建办主任,那也是干部。且看刘项东搅动风云,在这辉煌时代里弄潮而上,踏上人生巅峰。...

绝品风流狂医

绝品风流狂医

林风因意外负伤从大学退学回村,当欺辱他的地痞从城里带回来一个漂亮女友羞辱他以后,林风竟在村里小河意外得到了古老传承,无相诀。自此以后,且看林风嬉戏花丛,逍遥都市!...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