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不窜为什么离开周原?很可能是因为和自己的堂兄弟叔均不睦,只好远走他乡,重新立足。9
姬和姜这两支周族,虽然很早就分家了,但姬姓周族应该仍保留着对台玺和叔均这支亲族的记忆。特别是,当他们迁回周原定居时,叔均一支虽早已绝迹,但姬姓周族知道,周原这块土地本是叔均的族人耕种的,于是叔均被抬升为“田祖”之神:姬姓周人以弹琴和敲鼓的方式来祭祀田祖,祈求降雨;当庄稼发生虫害,会捕捉害虫投到火堆里,以此祈求田祖帮忙除虫,所谓“田祖有神,秉畀炎火”。10
大约是春秋以后,因为人们要创造更古老的帝王传说,叔均的地位又有了上升,成了神农。”而在传说里,神农和炎帝经常被纠结为一个人,这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从春秋始,人们创造的更古老的帝王传说(黄帝和炎帝)的素材主要来自后稷和叔均这伯侄二人,结果,后稷化身成了黄帝,叔均化身成了炎帝(神农)。甚至在有些版本里,黄帝和炎帝还成了兄弟,这又是后稷和叔均之父台玺关系的翻版。
姜嫄生的这一对儿子,不仅分化成为两支周族,也被后世创造为黄帝和炎帝,成为整个华夏世界的共同祖先。这背后的原理是,自西周以来,姬周文化成为正统,他们的族源故事自然成为重新创作古史的首选素材。当然,其他东方部族的族源传说也会是素材,但地位远不如周族始祖化身那样处于核心地位。
了解了叔均这一支姜姓周人,不仅可以解释武丁卜辞中的“周二还有助于理解《诗经?大雅?文王》中那句著名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O对于姬姓周族来说,称为“旧邦”不太确切,他们并没什么太显赫的历史,但姜姓周族不一样,至少武丁王的卜辞能证明,他们曾经是商朝比较重视的对手。所以,这个旧邦应主要是指早已灭亡的姜姓周族。
注释
1《国语?郑语》中,郑桓公和史伯对话,史伯说“周弃能播殖百谷蔬”。郑国出自周王室,是后稷-弃的直系后人,可见周人都知道自己的始祖名弃。
汉魏以来,学者理解的“周原”多在岐山县和扶风县之间,但这只是狭义的周原。史地学家史念海认为,上古周原的范围更大:“当时的周原包括现在陕西省凤翔、岐山、扶风、武功四个县的大部分,兼有宝鸡、梅县、乾县、永寿四个县的小部分。”史念海:《周原的历史地理与周原考古》,《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2期;尹盛平:《周原文化与西周文明》,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07页。
《左传?宣公三年》。这是一位郑国大臣的发言,郑国出自周王室,此语应有依据。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南邠州?碾子坡》,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以下有关该遗址考古的基本信息、数据及图片未注明出处的,皆出自该书,不再详注。
“稷”到底代表什么粮食,古人有不同说法,有的认为是某种粟,也有的认为是高粱。这是学术史上的一桩公案,清代学者程瑶田、王念孙都属于高粱派。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给《诗经?大雅?公刘》做注解时,已经提出了这个疑问。见《国语?晋语》。晋国出自周王室,这个说法虽然未必真实,但属于周人给自己创造的更显赫的始祖。
徐中舒:《周原甲骨初论》,载《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下册),中华书局,1998年,第1423页。
后来姬姓周族又发生过类似的一幕,亶父的长子泰伯和次子仲雍“窜入荆蛮”,留下的幼子季历则继承了族长。
《山海经》:“叔均乃为田祖。”《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诗经?小雅?大田》:“去其螟滕,及其蠡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周礼?春官宗伯》:“凡国祈年于田祖,钝豳雅,击土鼓。”《山海经》:“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周礼?春官宗伯》郑玄注:“田祖,始耕田者,谓神农。”《诗经?小雅?甫田》郑玄注:“田祖,先啬也。”《礼记?郊特牲》郑玄注:“先啬,若神农。”
第十六章成为商朝爪牙:去周原
在商代诸王之中,纣王的知名度最高,他有着亡国之君的各种经典表现。其实,还有一位比纣王行为更夸张的商王,这就是纣王的曾祖父武乙(第二十七王)。而且,武乙还把周族纳入商朝的附庸之列,这是姬周和殷商之间长达半个多世纪故事的开端。
在史书中,武乙王是个非常另类的商王。他凶悍强健,不遵守商人传统的宗教原则,甚至对至高的“天神”不敬。《史记》对他的描写近乎漫画:武乙下令制作了一个叫“天神”的人偶,然后表演和人偶摔跤搏斗,结局自然是武乙王大胜,人偶惨遭蹂蹦。当然,他更有创意的戮神行为是“射天”,命人用皮袋装满血并悬挂在高处,放箭射去,鲜血淋漓而下,象征天神被射死。I这种荒唐表演的背后,是人类原始宗教中的“交感巫术”,一种用杀死象征物达到杀死本体的魔法。
不过,司马迁写《史记》时,商朝灭亡已经有一千年,他对商朝的描写难免会有些走样。在甲骨卜辞里,商人崇拜的并不是天,而是上帝;到西周,人们才把天和上帝等同起来。所以,还原到武乙时代,他殴打和射猎的是商人敬畏的上帝。2
武乙时期的甲骨卜辞显示,商王朝最主要的军事对手有两个:一个是北土的“方”人;一个是西部的“刀方”人,刀可能通“召、即属于西部羌人的召部族。
当初,武丁王开启西部扩张,在老牛坡分封了崇侯之国;近百年后,武乙王的重归,则让崇国更繁荣。此外,武乙王还做了一个当时看似微不足道的决定:接纳了一个从北部山地迁来的小部落,也就是姬姓周族,允许他们在周原定居,充当商朝的微末附庸。
不速之客来到窑洞
对周族人来说,从豳地-碾子坡迁居到周原是件大事,后世的史诗经常歌颂此事。当时的周族首领,是古公亶父。不过,后世周人并不愿提及此次迁徙的商朝因素,需要我们从文献里抽丝剥茧进行还原。
先来看周人的官方叙事。
亶父为何要带族人离开豳地,去往周原?史书的说法是,周族受到了戎狄的威胁。孔子之孙孔(字子思)曾讲过一个掌故:当初,狄人来攻击豳地的周人,勒索财物,族长亶父命令族人满足狄人的要求;但狄人还想获得豳的土地和人口,又发动进攻,周族人决心抵抗,但古公说:“土地、民众属于我,或者属于戎狄,又有什么区别?如果为了我开战而死人,我这首领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亶父拄着拐杖离开了豳地。他翻过梁山,来到了周原。豳地有很多人都追随着老族长,跟着搬家而来的有三千辆马车。从此,周人便在周原定居了下来。3
这里记载的三千辆马车,实在过于夸张,因为从碾子坡的考古看,豳地时期的周人还没有马车。《史记?周本纪》就删去了三千马车的说法,只保留了豳人“扶老携幼”追随亶父。
这个版本的迁居故事明显经过后世儒家的加工,突出了仁义的力量。不过,它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信息:一是周人迁居的时候,亶父拄着拐杖,说明他年纪已经比较大了,而他的几个儿子应该都已经成年;另一个信息则是,并非所有的族人都追随亶父到了周原,还有部分的人留在了豳地。碾子坡的墓地布局表明,先周晚期墓的北侧是西周和东周墓地,说明这里一直有人居住,聚落生活一直保持着连续性;明显发生变化的是墓葬的数量:先周早期墓葬有93座,晚期墓葬有139座,相比之下,西周时期的墓葬仅有45座,比之前少了很多,说明当时聚落人口规模发生了骤减,而原因可能就是,在亶父时代,多数居民都追随族长迁徙到周原去了。
子思讲的这个版本,虽然有后人添加的道德色彩,但仍显露了周人早期部落时代的特点:族长没有绝对专断的权力,部落民众有较大自主权,他们可以决定是否迁徙。
但史书所说的戎狄袭击豳地,在考古中则找不到迹象。碾子坡聚落一直在延续,墓葬随葬品还有增加,每座西周墓一般都随葬有几件陶器,说明在亶父带部分族人迁走之后,豳地并没有发生过外来征服和剧变,甚至居民的生活水平还在持续提高。
既然豳地-碾子坡并没有什么外来威胁,为什么亶父和族人还要迁徙?其实,这是武乙王西部大扩张的副产品:商朝希望招募一个仆从部族,让他们定居到周原,充当商朝的附庸和马前卒。这才是姬周族来到周原定居的根本原因,因而也是周人灭商后不愿再提起的黑历史。
但有一份文献暗藏着这段往事。在周文王创作的《易经》中,有些卦的爻辞涉及当年亶父迁徙周原这一事件。至于《易经》为何会有如此翔实的周族历史信息,后面我们会对此进行分析。
这里先来看益卦。这个卦名,顾名思义,就是获得利益。它的六四爻辞是:“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高亨认为,“依”是“殷”的通假。4和周人首领打交道的这位“中行”,在《易经》中出现过好几次。“中行”的字面本意是行军最中间的行列,可能代指战车,因为战车走在道路中间,步卒走在两边。所以,整句翻译为白话是,有人乘着战车来告诉公(亶父):“跟我走,为了殷商朝,你们这个小国搬迁一下,这对你们也大有好处。”
这位乘马拉战车深入豳地、劝说姬周族首领搬迁的人,很可能是崇国的国君——崇侯。崇国是商朝经略西土的基地,武乙王亲征关中自然需要崇侯提出各种具体方案。
接着看需卦。该卦的主要内容是周人投靠商朝之后为商朝捕猎俘虏的各种经验。它的上六爻辞比较特殊,记载的不是捕俘,而是几位贸然来访者:
阴错阳差中,仕途无望的宋立海认识了神秘女子,从此一步步走上了权力巅峰...
关于永恒之门神魔混战,万界崩塌,只永恒仙域长存世间。尘世罹苦,妖祟邪乱,诸神明弃众生而不朽。万古后,一尊名为赵云的战神,凝练了天地玄黄,重铸了宇宙洪荒,自碧落凡尘,一路打上了永恒仙域,以神之名,君临万道。自此,他说的话,便是神话。...
他们都是草根出生,凭自己的努力走上仕途,但一个清廉,一个腐败,于是一见面就成了格格不入的对手...
简介我叫江羽,本想一直留在山上陪着我的绝色师父,却被师父赶去祸害未婚妻了。而且多少?九份婚书!?...
性格嚣张的林飞扬走马上任镇委书记当天就得罪了顶头上司,让大领导颜面无存,差点被就地免职,且看这个嚣张到骨子里的家伙如何凭借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勇闯重重危机,智破层层陷阱,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扶摇直上…...
草根男人赵潜龙怀揣为民之念,投身仕途。且看他如何一路横空直撞,闯出一条桃运青云路,醒掌绝对权力醉卧美人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