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和周公的理论相配套,周人还重新创造了一套上古圣王的历史,尧舜禹的温情禅让从此成为华夏世界的标准版历史叙事,更早版本的商人的“创世记”和上古史则被取代和湮没,未能流传下来。当然,也可能有某些与周公原则不太冲突的内容被纳入了周人的历史叙事,但这些已经不易分辨。
孔子和儒家最推崇周公,而周公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源头。周公思想的产生和形成,主要源于对人祭宗教的恐惧,以及消灭人祭宗教的需要。这是后人从未堪破的秘密。
周公构建世俗道德体系
对于宗教之于商周两朝的作用,以及之于人的影响,孔子曾有过一番颇不寻常的总结: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
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4大意是说,殷商统治者尊崇神,要求民众必须敬神,对鬼神的重视程度超过正常礼俗,对民众的刑罚多于奖赏,多威严而缺少亲和力。这造成了民众性情躁动不安、争强好胜、缺少羞耻感的缺点。
周朝统治者则推崇世俗的礼仪,对民众比较宽容,虽然敬拜鬼神,但不让它们干预人间事务,更重视人间的世俗秩序和信用,人间的身份等级则依据爵位高低有所区别,有亲和力,但缺少威严。这造成了民众趋利且心计巧诈,善于掩饰欲望和自我包装,心中少有真诚,奸滑而有欺骗性的缺点。
孔子描绘的殷周之区别,在古代文献里可谓独家,不仅如此,现代考古学展示的商代文化和孔子的总结也非常一致。
因为周公掐断了神对人间的直接干预,这意味着华夏世界不会再有主导性宗教,以神的名义颁布的道德律条(如摩西十诫、佛家五戒)也无从产生,所以周人必须另行寻找一套用于世俗生活的道德原则。这种世俗道德的原理,是“推己及人”,也就是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考虑,从而决定自己对待他人的方式。
在《诗经?小雅》中有一首《巧言》:“秩秩大猷,圣人莫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翻译为白话就是,世间的伟大秩序啊,是古代圣人规划的;别人心里怎么考虑的,我设身处地想一下也就知道了。
再到春秋晚期,孔子则用了一个字来定义人和人之间的道德标准,这便是“仁他的学生樊迟问他仁的含义,孔子曰:“爱人。”(《论语?颜渊》)而实现仁爱的方法,则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人类的一切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都可以从这八个字推导出来。所以,孔子从不教育学生们不许杀人,不许偷抢……因为这都已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里了。
把他人等同于自己来对待,其实是人类固有的(但不是唯一的)一种思维和基本道德律,在宗教文化中,它可能会被教义遮蔽,却一直存在。
如何掩盖《易经》的本意
从周公到孔子,包含了西周和春秋,时间跨度五百年。我们很难断言,这五百年是否足以让华夏彻底忘却殷商时代的真相。
从今天往前倒推五百年,是16世纪初叶,明代中国的嘉靖年间;1521年,西班牙殖民军攻占阿兹特克帝国,中美洲曾经繁荣的人祭文明开始萧条,并迅速被欧洲的天主教取代。天主教会曾经系统性地摧毁中美洲人关于人祭宗教的抄本、神庙与记忆,但当时的殖民亲历者还是记录下了阿兹特克人祭的诸多细节,一直流传至今。
当然,周朝和最近五百年的世界有很多不可比之处。在没有经典文本叙事的前提下,零碎的、口耳相传的民间记忆很容易走样失真,以至消亡。上古能进行书写记录和传承的人很少,基本集中在“朝廷”生态圈内。周文王时代的一些真实片段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是因为有文本记录,哪怕是在小范围人群中的,甚或长期无人问津的,也会有被再次发现的机会。
如前文所述,周公销毁了商朝诸多甲骨文记录,也禁止殷周贵族书写真实的历史。但周公唯一不敢销毁的,是文王留下的《易经》。这不仅是出于对父亲的尊重,也因为《易经》是周人对翦商事业(起步)的记录,里面很可能包含着父亲获得的天机,销毁它也就是对父亲和诸神的不敬。
周公的办法是对《易经》进行再解释,具体方法则是在文王创作的卦爻辞后面加上一段象传进行说明。象传不再鼓励任何投机和以下犯上的非分之想,全是君子应当如何朝乾夕惕,履行社会责任的励志说教,和文王卦爻辞的本意完全不同。5比如,乾卦的象传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的象传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远比文王卦爻辞清晰易懂,而且富于积极和励志的色调。
春秋时,有位晋国贵族韩宣子访问鲁国,参观太史官收藏的典籍,发现其中就有《易象》(应当是《易经》和《象传》的合称)。韩宣子因此感叹:“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这是周公写作《象传》的间接证据。6但另一方面,这一记载也说明,尽管《易象》保存在鲁国朝廷,但并不太普及,哪怕是晋国执政的高级贵族也只是首次见到。
到春秋中后期,已经开始有使用《易经》占算的史料记录,而且还有了其他的卦爻辞版本。比如,有的爻辞里就出现了“千乘”一词,7意思是一千辆战车,但在文王的时代,即便商王朝也是很难集中起一千辆战车的,这只能是春秋时期创造的词。
文王《易经》的内容本就很晦涩,所以春秋时期的贵族用它占算时,大都已经不知道或者说不再关注它的本意。其中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易经》中的“贞”字,它的本意是甲骨卜辞中的“占”,但春秋时人却已经将其误解为“贞正”“贞操”之意了:“随,元亨,利贞……弃位而姣,不可谓贞。”(《左传?襄公九年》)
那么,春秋时期的贵族会忘记《易经》中的文王事迹吗?这是个令人疑惑的问题,毕竟,这些贵族多是文王和周公的后裔。后世可以拿来比较的是,明初洪洞大槐树和南京珠矶巷移民的后人也可能已经不记得先祖当年的具体生活经历,保留至今的多是族谱文本中有记载的内容。
如前所述,春秋时期有少许恢复人祭行为的个案,这说明五百年前的风俗记忆仍可以潜流传承。是不是《易经》也造成了某种暗黑记忆的保存?这背后藏着太多我们无法破解的谜团。
孔子破解周公
鲁国执政者季平子用莒人俘虏献祭的那一年,孔子二十岁,正在
季平子的采邑里从事基层小吏工作,所以,这次人祭在曲阜造成的恐怖传闻,肯定会对孔子有所影响。
孔子虽是鲁国人,但他的先祖出自宋国国君家族,所以他是商人后裔。而当孔子从事文献整理与学术工作后,他的身份自然会让他对商周之际的历史产生很大兴趣。
在《论语》和《礼记》里,孔子经常比较殷、周乃至夏三代的文化制度异同,类似什么“殷之大白,周之大赤”等。(《礼记?明堂位》)当然,这些比较的结果自然是,商周制度大同小异。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
孔子还说:“周监(鉴)于二代(夏商),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侑》)这都和周公奠定的官方历史论调完全相同。
他们都是草根出生,凭自己的努力走上仕途,但一个清廉,一个腐败,于是一见面就成了格格不入的对手...
普通人只要有机会,也可以封侯拜相。看王子枫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如何抓住机会搅动风云。每个人都可能是千里马。...
关于永恒之门神魔混战,万界崩塌,只永恒仙域长存世间。尘世罹苦,妖祟邪乱,诸神明弃众生而不朽。万古后,一尊名为赵云的战神,凝练了天地玄黄,重铸了宇宙洪荒,自碧落凡尘,一路打上了永恒仙域,以神之名,君临万道。自此,他说的话,便是神话。...
要想从政呢,就要步步高,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要有关键的人在关键的时刻替你说上关键的话,否则,这仕途也就猴拉稀了...
十级官路,一级一个台阶。刘项东重生归来,从乡镇城建办主任起步,把握每一次机会,选对每一次抉择,一步步高升。穷善其身,达济天下。为民谋利更是他的追求。小小城建办主任,那也是干部。且看刘项东搅动风云,在这辉煌时代里弄潮而上,踏上人生巅峰。...
林风因意外负伤从大学退学回村,当欺辱他的地痞从城里带回来一个漂亮女友羞辱他以后,林风竟在村里小河意外得到了古老传承,无相诀。自此以后,且看林风嬉戏花丛,逍遥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