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传世史书几乎从未记载过上古有人祭行为,所以《逸周书?世俘解》记载的这些周武王实行人祭的记录才会显得颇为惊悚。但
考古展示的商代(以及更早)各种人祭遗存和甲骨文记录,与《逸周书?世俘解》的内容非常吻合,可以说,武王的人祭大典完全继承了商代的人祭和牲祭传统。
此外,《逸周书?世俘解》还提供了一个信息:在举行人祭仪式的时候,也会演奏音乐。这是甲骨卜辞没有记载的内容。
那么,武王的这次祭祀是一次复仇的特例,还是常态化地接受了商朝的人祭宗教?从《逸周书》记载的武王表现看,很可能是后者。文王创制关于上帝的宗教原理,周公探索关于“德”的理论创新,但武王却与他们不同,他没有父亲的创新能力,也从未真正信服弟弟的理论,所以只能沿用强大的商朝宗教传统。
换句话说,在翦商的过程中,武王自己也完成了商化。
周公自我献祭
周人和投降的商人贵族达成的善后妥协是:一,由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继任商王,统治商朝旧疆。文王在《易经》的蒙卦中记载的那个懵懂少年(“童蒙”),现在大约二十多岁。二,周朝在殷都和周边地区部署驻防部队,由武王的三个弟弟管叔周鲜、蔡叔周度和霍叔周处指挥,负责监督殷商旧地的动态,防止叛乱再起,所谓“三监”。
至于较早就和周文王家族结缘的箕子,并没有在新的殷商朝廷获得职位。可能是因为他资历老,或者野心较大,所以周武王比较忌惮,担心把他放在殷都会难以掌控。《史记?宋微子世家》载,武王把箕子分封到了朝鲜:“于是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但商末周初应该还没有朝鲜这个地理概念。箕子可能是被安置在了河北平原东北部,甚至辽河流域,总之要远离殷都宫廷。
然后,武王班师返回关中。虽然已经征服商朝并建立周朝,但武王周发还是未能获得信心。商族人口实在太多,已经投降的未必甘心失败,还有许多尚未征服的商族方国散布在东南夷人之中,一旦叛乱再起,会很快发展成燎原之势。
虽然武王一直声称是父亲文王获得上帝的天命,尔后才有周朝灭商的壮举,但其实自己对此一直难以确信——上帝从未降临在他面前。当初,父亲独自躲在西厢房里一次次获得上帝的当面教导,而自己已经拥有天下,但为何上帝从来不现身?尤其是,商纣王用自焚献祭诸神,他周发又如何提供更能打动诸神的礼物?
《逸周书?度邑解》曰:“维天建殷,厥征天民,名三百六十夫,弗顾,亦不宾灭,用戾于今。呜呼于忧!”意思是说,商朝开国数百年,王族进入天界的“天民”有三百六十人,如今人间虽然改朝换代,但他们依旧徘徊在殷都上空,随时可能给周人降下灾戾,这是何等的隐忧!以此对照殷墟甲骨卜辞,并没有发现与武王所担忧的“商族拥有三百六十位天民”相应的内容。所以,这很可能是帝乙和帝辛两代商王“周祭”制度的传闻流变:周祭以一年、十二个月、三百六十天为单位,很容易被理解成每天祭祀一位神灵,每位神主管一年中的一天。
再就是,商王朝拥有无数高超的技术,而周人只是个后起的小学生,就连武王使用的文字都是商人创造的。商的力量几乎充斥在世间一切人造之物上,无可逃避。那么,像商朝这样戏剧性的崩溃和剧变会不会也随时发生在周朝和自己身上呢?对武王来说,那操纵人间的神意实在是无法捉摸。
自从灭商之后,武王经常患病,身体每况愈下。他的儿子不多,正夫人邑姜生子则更晚,太子周颂还是幼儿,看不出有上帝福佑的迹象。有一次,武王抱病离开关中,去巡视征服的领地,待接受各方国君侯在殷都郊外的朝拜后,又上太行山,眺望这座巨大而邪恶的都邑,叹息说:“呜呼,不擅长应对上天,一日之内就会丧命亡国。实在是让人可怕,不能忘啊!”周公旦这次没有随行。返回镐京的路上,武王身体已经难以支持,整晚整晚地睡不着。他预感自己时日无多。刚抵达镉京,武王就让贴身侍卫小子去报告周公。于是,周公赶来询问:“王已经积劳成疾,怎么还无法入睡?”
武王让弟弟坐定,谈起了自己忧心的身后事:“商朝虽然在各种诡异的征兆之下覆亡了,但他们的诸神仍在天界虎视眈眈;那些曾经臣服于纣王的商人,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复仇,把我们从西土抹去。我本来想找到上天保佑我们的方法",但我的生命不会太长,这个工作只能留给你了。”
武王还说:“我无法完成先祖留下的事业。就像肚子饿了才想到种田一样,我现在的工作不做好,就会连累先祖,无法让他们在上帝那里得到显赫的位置*在我死后,王位就由你来继承,这件事已经没有别的选择,连占卜也不用了。你如果做不好周王的工作,以后也无法面对我和列祖列宗。我相信你不会那样。”
周公旦听到这些,非常惊恐,一直哭泣不能说话。武王继续说:“呜呼,周旦!我想夷平那殷都,只能依靠天的助力。我已经考察过了,在黄河的支流洛河和伊河之间,有一块向阳的盆地,它当初是夏朝人的都城,离天很近了,就给它叫‘度邑(向天界过渡之城)吧。”19
武王的这番话有很多缺环和跳跃,恐怕不是后世传抄中的偶然脱漏,而可能是谈话内容过于露骨,所以也就不可能在正式文本里保存下来。
王位兄终弟及,这在商朝很常见,武王有这种考虑也不算出格。但武王的兄弟很多,都已经接受过翦商战争的锻炼,而周公旦并不以勇武著称,为何会被武王选择为继承人?
可能主要是因为他的自信:周公对上帝和鬼神有自己一套基于“德”的理解,曾无数次用这套理论宽慰从噩梦中惊醒的兄长。事实上,武王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未真正接受过周公的理念,但武王知道,在周人中,只有周公在试图挣脱商人的宗教,不再对那些商人的鬼神战战兢兢,顶礼膜拜。武王自己无法摆脱,但他认为或者说希望周公能找到出路。
对于新建立的周朝,武王病危是一场重大危机。吕尚,另一位翦商事业的规划师,也已经垂老多病,自从殷都归来之后,他就很少在朝廷活动中出现。
但周公真的有一套成熟的宗教解决方案吗?
儒家经典《尚书?金滕》载,在武王病危期间,召公爽和毕公高提出,应当为武王举行祭祀,请天界的周先王们施加福佑,延长武王的生命。但周公反对,认为不应当让先王们为此忧心。然后,周公却在私下举行了另一场祭祀,而他自己就是候选的祭品。
周公先是在周宗庙筑起三座祭坛,分别代表需要召唤的三位先王亶父、季历和文王;然后,周公手执玉璧和玉圭立在祭坛下,由史官宣读给三位先王的祝词:“诸位先王的元孙周发,2。现在已经病危;先王们在天界有护佑子孙的责任,现在,请由我周旦代替兄长周发进入天界。我如同父亲文王一样仁爱,多才多艺,能侍奉天界的诸位鬼神o元孙周发不如我多才艺,不会侍奉鬼神o我周旦进入上帝的庭院后,会帮助你们福佑四方,永远安定周邦子孙,四方民众都会畏惧我的神威。呜呼!上天降给周邦的使命不会荒废,先王们也会永远安宁。现在,我将用龟甲占卜,如果你们答应我的要求,我就献给你们玉璧和玉圭,等待你们把我接走;如果你们不答应,我就收回玉璧和玉圭!”
结果,三只龟甲占卜的兆像显示都是吉利,先王们同意了周公的恳请。21
周公的这次自我献祭仪式,看上去奉行的并不是周公自己提倡的神用“德”衡量人间的理念,而属于典型的商人宗教逻辑:凡人用祭品(包括物品和人)奉献给神,以换取神的开心。也就是说,在面临重大而艰难的抉择时,周公的做法更保守,或许他认为,更古老的宗教观念可能更灵验,也更实用。
周公把自己献祭给诸神,和纣王走投无路中的自焚原理相似,但他并没有当场自杀,而是“归俟尔命”,等待诸神接走自己。这简直是对诸神法力的某种试探,很难说他虔诚地奉行了商人的宗教理念,反而有些侥幸和“伪善”。不过,这只是刚刚对宗教萌生怀疑的周公迈出的第一步,这时的他还未建构起一套新的世俗道德逻辑。
仪式结束后,周公的这篇祝词被用金泥密封起来,收藏到了宗庙的柜子中。之后,它还有更实际的作用,就是维系和侄子成王的关系。
但武王很快还是病重死去了,终年四十五岁。22这是灭商第二年的十二月,武王君临天下才二十二个月。从此,周朝进入周公摄政为王的特殊阶段,而这个新兴王朝也将迎来最严重的挑战。
注释
1《逸周书?大开武》中所载梦境是商国生葛,但《太平御览》卷三九七引《周书》则是“太姒梦见商之庭产棘”。此事应载于《逸周书?程寤》篇,但传世本只存篇名,正文缺。参见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62、1141页;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第135页。
2《逸周书?宝典解》:“九德:一孝子畏哉,乃不乱谋;二悌,悌乃知序,序乃伦,伦不腾上,上乃不崩;三慈惠知长幼,知长幼,乐养老;四忠恕,是谓四仪,风言大极,意定不移;五中正,是谓权断,补损知选;六恭逊,是谓容德,以法从权,安上无慝;七宽弘,是谓宽宇准德以义,乐获顺嘏;八温直,是谓明德,喜怒不隙,主人乃服;九兼符,是谓明刑,惠而能忍,尊天大经。九德广备,次世有声。”
3这篇《泰誓》在后世有争议,它可能经过魏晋时人的改造,不过,诸如纣王“到剔孕妇”和“斫朝涉之胫”的记载,在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中也有。
4《尚书?泰誓》孔颖达疏引皇甫谧《帝王世纪》。
官场,是利益的牢笼胜利者,在人间炼狱失败者,在人间监狱。爱与恨,恩与怨,熙熙攘攘,皆为利往...
关于永恒之门神魔混战,万界崩塌,只永恒仙域长存世间。尘世罹苦,妖祟邪乱,诸神明弃众生而不朽。万古后,一尊名为赵云的战神,凝练了天地玄黄,重铸了宇宙洪荒,自碧落凡尘,一路打上了永恒仙域,以神之名,君临万道。自此,他说的话,便是神话。...
简介我叫江羽,本想一直留在山上陪着我的绝色师父,却被师父赶去祸害未婚妻了。而且多少?九份婚书!?...
阴错阳差中,仕途无望的宋立海认识了神秘女子,从此一步步走上了权力巅峰...
性格嚣张的林飞扬走马上任镇委书记当天就得罪了顶头上司,让大领导颜面无存,差点被就地免职,且看这个嚣张到骨子里的家伙如何凭借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勇闯重重危机,智破层层陷阱,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扶摇直上…...
普通人只要有机会,也可以封侯拜相。看王子枫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如何抓住机会搅动风云。每个人都可能是千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