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入宫背景]
《清史稿》称孝贞显皇后“事文宗潜邸”②是不正确的。根据档案:“咸丰二年二月十一日,敬事房口传:奉旨,贞嫔、英嫔,于本年四月二十七日进内。兰贵人、丽贵人,著于五月初九日进内。春贵人、婉常在,著于五月十二日进内,钦此。”③可见孝贞显皇后是在咸丰二年二月参加八旗选秀,也就是在咸丰朝第一届选秀中被选中,被指定为贞嫔入宫的。
咸丰二年时,由于孝德显皇后已经崩逝,文宗的后宫里只有云嫔武佳氏以云贵人的位分在位,后宫基本上是空闲状态。所以,这次选秀极其重要,不仅要构成文宗朝的第一批后宫主位,还要从中选出来一位成为皇后。于是在这届选秀之中一共选出五位后宫主位,即贞嫔(后来的孝贞显皇后)、英嫔、兰贵人(后来的孝钦显皇后)、丽贵人(后来的庄静皇贵妃)、春贵人(后来的珞常在),加上咸丰元年在挑选宫女时选出的婉常在(后来的婉贵妃),构成了第一批入宫的六位后宫主位。
关于文宗为何不直接将孝贞显皇后指立皇后迎娶入宫,目前认为有三个原因。其一,当时后宫缺乏大长辈主持内政,宣宗的孝穆成皇后、孝慎成皇后、孝全成皇后均已崩逝,只有孝静成皇后当时以皇贵妃并文宗养母的身份在世,是宫内唯一的大长辈。故而在挑选皇后一事上,文宗有相当的自主权,或许因此而更加慎重。其二,文宗即位之初,秉承乃父宣宗的节俭政策。直接指立为皇后,其花费远高于后宫晋升的皇后。其三,孝贞显皇后入宫时,是与英嫔同样作为嫔位,并且在同一日入宫的。可能对于此二人文宗均有过立后的考虑,所以让她们最早一批入宫以进一步观察。
无论如何,孝贞显皇后在咸丰二年四月以贞嫔的身份入宫之后,同年五月诏晋为贞贵妃,六月便诏立为后,成为文宗的第二位皇后。
————————
①此段钮祜禄氏谱系,整理自《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开国佐运功臣弘毅公家谱》《清代谱牒档案(缩微胶卷)》《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爱新觉罗宗谱》。②《清史稿》卷214,第30册,第8925页。
③《奏为贞嫔各位应得分例器皿什物等项什物事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编:《清宫内务府奏销档》,第234册,第98页。
[宫廷生活]
孝贞显皇后入宫之后,住在钟粹宫。①在文宗立其为后时,称其“质秉柔嘉,行符律度。”②清宫太监也回忆说她“性情温和,善让不争”。③可见孝贞显皇后是一位性格温和,比较慈蔼的女性。不过,孝贞显皇后的身体一直很弱。刚入宫的时候身体就不是很好,患肝胃饮热,④还有闭经的现象。⑤当时民间有“跛龙病凤掌朝堂”⑥之说,即是讽刺文宗的跛足⑦和孝贞显皇后的体弱多病。
孝贞显皇后虽然得到了文宗的敬重,但是一直没有生育子女。之后随着文宗的崩逝,与孝钦显皇后一起被尊为皇太后。后来经过祺祥政变,先移居到绥履殿(养心殿东耳房),⑧之后随居长春宫、钟粹宫、宁寿宫、慈宁宫,⑨开始了垂帘听政的生涯。同治十年(1871年)时,因为穆宗大婚在即,则搬回钟粹宫居住。
关于孝贞显皇后与孝钦显皇后两宫的关系,民间野史有着种种猜测,多数认为两者经常钩心斗角,充满矛盾。而在当时官员阶层的记录中,则认为两宫皇太后关系还算融洽。薛福成在《庸盦笔记》里描述孝贞显皇后以及她与孝钦显皇后的两宫关系:“慈安皇太后以咸丰初年正位中宫,当时已有圣明之颂。显皇帝万几之暇,偶以游宴自娱,闻中宫婉言规谏,未尝不从。外省军报及廷臣奏疏寝阁者,闻中宫一言,未尝不立即省览。妃嫔偶遭谴责,皆以中宫调停,旋蒙恩眷。显皇帝幸热河,逾年龙驭上宾。当是时,肃顺专大政,暴横不可制,太后与慈禧皇太后俯巨缸而语,计议甚密。于是羁縻肃顺,外示委任,而急召恭亲王至热河,与王密谋两宫及皇上奉梓宫先发,俾肃顺部署后事。既至京师,则降旨解肃顺大学士之任,旋革职拿问,遂诛之。
————————
①《奏为钟粹宫交出女子因笨情形事》,咸丰三年八月二十九日,档案号:05-0772-01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②《文宗显皇帝实录》卷63,咸丰二年六月丁亥条,《清实录》,第40册,第838页。
③信修明:《宫廷琐记》,信修明等:《太监谈往录》,第8页。
④陈可冀主编:《清宫医案研究》,第2册,第738页。
⑤陈可冀主编:《清宫医案研究》,第2册,第742页。
⑥谨按,据说文宗咸丰帝曾经在南苑坠马伤股,虽然经过正骨医生治疗,但是终生微跛。⑦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页。
⑧王先谦:《东华续录》同治一,清刻本,第57页b。
⑨中国国家图书馆编:《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第21—24册。
⑩中国国家图书馆编:《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第25册,第12808、12809页。
肃顺素蓄异谋,以皇太后浑厚易制,故忍而少待,不意其先发制之。临刑时,颇自悔恨云。于是两宫太后垂帘听政,首简恭亲王人军机处议政事。当是时,天下称东宫优于德,而大诛赏大举错实主之。西宫优于才,而判阅奏章,裁决庶务,及召对时谐访利弊,悉中窍会。东宫见大臣,呐呐如无语者。每有奏牍,必西宫为诵而讲之,或竟月不决一事。然至军国大计所关,及用人之尤重大者,东宫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额手称颂。……西宫太后性警敏,锐于任事,太后悉以权让之,颓然若无所与者。后西宫亦感其意,凡事必谱而后行。毅皇帝孝事太后,能先意承志,太后抚之亦慈爱备至,故帝亦终身孺慕不少衰,虽西宫为帝所自出,无以逾也。”①清宫老太监也回忆说:“(孝贞显皇后)她的智虑较东老佛爷有特殊的决断。”②从这个角度来看,两宫皇太后倒是十分互补。至于矛盾,两宫皇太后长期共事,肯定有意见相左的地方。比较突出的即给穆宗选择皇后的问题上,孝贞显皇后支持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孝钦显皇后支持淑慎皇贵妃富察氏,但是她们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原本两宫皇太后的协调方法,是身体较为健康的孝钦显皇后处理日常政务,身体较为病弱的孝贞显皇后协同处理重要政务。结果光绪六年(1880年)至光绪七年年初时,孝钦显皇后患了痢疾,病势沉重,休养了很长一段时间,③孝贞显皇后只能暂时独自处理大小政务。本来身体就病霸的孝贞显皇后,在独自处理大小政务一年左右之后,便于光绪七年三月初十日崩逝。
孝贞显皇后的崩逝是十分突然的,德宗在上谕中提及:“初九日慈躬偶尔违和,当进汤药调治,以为即可就安。不意初十日病势陡重,痰涌气塞,遂至大渐,遽于戌时仙驭升遐。”④也就是说孝贞显皇后在初九日只是小病,到初十日突然加重,并且在当日便崩逝了。翁同龢的日记也记载了孝贞显皇后崩逝的情况。根据其日记记录,三月初九日这一天还一切正常,初十日“慈安太后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当天晚上,翁同龢被紧急召唤
————————
①薛福成:《庸盦笔记》卷2,王云五总编;《万有文库》第二集,第2册,第25页。
②信修明:《宫廷琐记》,信修明等:《太监谈往录》,第9页。
③陈可冀主编:《清宫医案研究》,第2册,第747—851页。
④《德宗景皇帝实录》卷128,光绪七年三月壬申条,《清实录》,第53册,第843页。
进宫,当时孝贞显皇后已经崩逝了。进宫后,翁同龢看到了当日太医写的五张药方底单,其中显示,当日的午刻,孝贞显皇后“神识不清、牙紧”,开了药之后,未刻“虽可灌入,已遗尿……痰壅气闭”,到了酉刻,“六脉将脱”,大势已去,“戌刻仙逝”。①
正因为孝贞显皇后的病情急转直下,崩逝十分突然,所以民间有孝钦显皇后毒杀孝贞显皇后之说。从档案上进行分析的话,可知孝贞显皇后发病的确事属突然,但是这种病症是孝贞显皇后的常年疾病,曾经暴发过数次。早在同治二年二月初九日,翁同龢的日记中便有“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圣躬违豫,有类肝厥,不能言语,至是始大安”②的记录。这一年孝贞显皇后发病后卧病近一个月才“大安”,可见其病症之严重。同治八年(1869年)十二月初四日,“昨日慈安太后旧疾作,厥逆半时许”。③两次发病,可以证明孝贞显皇后本身便患有厥症,相关学者认为这是脑血管疾病,很容易突然发作,并不是短期下毒所致。
孝贞显皇后薨逝后,孝钦显皇后以大病初愈之身主持了她的丧礼。孝贞显皇后于戌时薨逝,孝钦显皇后当时便召集重要大臣们入宫,集合之后,命内臣“去面幂令瞻仰”③,这既是为了让大臣们瞻仰孝贞显皇后的遗容,也是为了让大臣们验看作证。其后,孝钦显皇后也依礼为孝贞显皇后服丧,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三月十四日……恭闻慈禧皇太后容颜甚瘦,以白绢蒙首,簪以白金,《周礼》所谓‘首经’者也,缘情制礼,不胜钦服。”⑤
他们都是草根出生,凭自己的努力走上仕途,但一个清廉,一个腐败,于是一见面就成了格格不入的对手...
普通人只要有机会,也可以封侯拜相。看王子枫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如何抓住机会搅动风云。每个人都可能是千里马。...
关于永恒之门神魔混战,万界崩塌,只永恒仙域长存世间。尘世罹苦,妖祟邪乱,诸神明弃众生而不朽。万古后,一尊名为赵云的战神,凝练了天地玄黄,重铸了宇宙洪荒,自碧落凡尘,一路打上了永恒仙域,以神之名,君临万道。自此,他说的话,便是神话。...
要想从政呢,就要步步高,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要有关键的人在关键的时刻替你说上关键的话,否则,这仕途也就猴拉稀了...
十级官路,一级一个台阶。刘项东重生归来,从乡镇城建办主任起步,把握每一次机会,选对每一次抉择,一步步高升。穷善其身,达济天下。为民谋利更是他的追求。小小城建办主任,那也是干部。且看刘项东搅动风云,在这辉煌时代里弄潮而上,踏上人生巅峰。...
林风因意外负伤从大学退学回村,当欺辱他的地痞从城里带回来一个漂亮女友羞辱他以后,林风竟在村里小河意外得到了古老传承,无相诀。自此以后,且看林风嬉戏花丛,逍遥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