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指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23章(第2页)

我们在发掘中收集到大量的兽骨,主要是牛、马、羊和猪等牲畜的骨头,其中又以牛骨为最多,它们显然是这个遗址中的先周居民的食后残余。该现象充分表明,以放养牛群为主的畜牧业生产在当时是艮发达的……

除了大量牲畜骨头,还发掘出土了很多屠宰和剥皮的工具。各种骨制工具里面,用马骨制作的占了很大比重;除了常见的骨锥和骨匕,还有一种用马的下颗骨磨制的铲形骨刀,多达27件,发掘报告认为,它是一种加工肉类的工具。看来碾子坡先周居民不缺乏肉食。

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箭微数量也很多,但很少有食余的野兽骨骸。从地理环境看,古碾子坡周边应该有各种野兽,但他们的捕猎行为应该不多,这可能是因为饲养的家畜已经足够肉食之需求。

在其中的一座灰坑(H2018)发掘出一具完整的马骨架,发掘报告称,没有发现捆绑的痕迹,应是死后埋进去的。灰坑纵轴和马头都朝东,联系前述宗教性建筑F1和高粱祭祀坑H189也都是朝东,这很可能也是座祭祀坑,背后应该有先周居民的宗教信仰因素。

除单独的葬马坑,还有用马殉葬的做法。在先周晚期墓葬中,有一座女性二次葬墓(M195),墓主四十岁左右,墓穴深近3米,在墓穴上层有一匹献祭的小马。在碾子坡两百多座先周墓葬中,殉马墓目前只发现这一座。

在碾子坡,在食用和利用皮、骨之外,马还有没有其他用途?此时的碾子坡还没有掌握马拉战车技术,因为制造马车需要发达的青铜工具,而且这里属于黄土高原丘壑环境,垂直高差大,沟谷纵横,并不适合马车行驶。

碾子坡人饲养的马、牛、羊很多,这些牲畜需要较大的草场,仅靠农作物秸秆和村落附近的草地应该很难维持。为了放牧,他们需要在一二十公里的半径范围内移动放牧。而牛羊容易走失,还要防范野兽和异族人的袭击,所以最合适骑马放牧。碾子坡人很可能已经学会了骑马。

商人难民带来铜器?

在先周碾子坡,没有发现炼铜和铸铜的遗迹,但有少量铜器。这显示了碾子坡和外界(很可能是商王朝)的联系。

最大的铜器来自一座先周前期的窖藏坑,共有三件,一瓶、两鼎。窖藏坑呈椭圆形,长径超过2米,深约1.1米,坑挖好之后,先在坑底铺了一层30厘米厚的土层,然后呈品字形紧贴着放置三件铜器,都是口部朝下倒放,最后,填土掩埋。

埋葬过程比较从容,仪式感很强,因躲避战乱而藏宝的可能性不大。发掘报告推测,这处铜器埋藏可能具有祭祀性质。

在关中和陕北地区,较少发现埋葬器物的祭祀。这不属于本地宗教仪式,容易让人联想到郑州商城晚期的三座青铜器窖藏祭祀坑。也许,郑州商城的“宗教改革”曾经波及这座遥远的山村聚落?

从时间上看,碾子坡埋祭坑只略晚于郑州商城的那场“宗教改革”,而且其墓葬也显示有商文化移民的存在,这就是先周晚期的M163墓。墓主是一名五十岁左右的男子,墓穴中央挖有一脸盆大小的坑,里面有兽骨,发掘者推测是狗骨,其上先是被一块石板盖好,再安放棺木。这是典型的商人“腰坑殉狗”葬俗。

在碾子坡墓区,目前只发现了这一座商式墓。但这名商族男子肯定不是孤身一人,至少得是一家人,因为给他构筑墓穴的人显然也懂得商人的墓葬习俗。

故而,上述青铜器埋祭遗存和商人葬俗显示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在郑州商城的宗教改革引发内战后,可能有少量失败的“革新派”商人逃亡到了遥远的碾子坡,并把郑州商城新生的(从长江流域盘龙城引进的)埋祭宗教理念带到了这里。西土没有杀人献祭的宗教,这些流亡商人容易得到土著的接纳。

再来看这三件铜器。其中,甑是青铜铸造,没有铭文和族徽,做工较精细,显然是从商朝境内输入的高端商品。两件铜鼎则不同,都是红铜铸造,没有纹饰,不含铅和锡,所以铜液流动性差,致使器物表面有很多沙眼和褶皱。此外,足跟不平整,其中一只的足底呈疙瘩粘连状,发掘报告推测,这应该是第一次铸造失败再次补铸所致。

虽然技术不佳,但这两件鼎的分量不小,都重约10公斤,口径约30厘米。看来主人并不缺铜料,但缺相关技术。主人应该还长期用它们炊煮食物,因为在鼎足及鼎的下部有约2毫米厚的烟灰层。青铜甑是盛食器而非炊器,所以没有烟灰。

M163出土铜鼎

两只红铜鼎有可能代表的是流亡商人的铸造技术。铸造铜鼎需要制作好几块外范、内范和芯范,这不是揣摩成品实物就能获得的知识,必须曾经参与过铸造才能仿制。这些操作者很可能只知道铸铜工艺,但缺乏关于青铜的配方知识,或者是因为西部山地难以获得铅和锡。

总之,外来者未能使陕北土著成功生产青铜制品(至少是大件青铜器)。碾子坡发现的其他铜器都是小件工具,如铜制的小刀、匕首、锥和铜泡,且都出自垃圾坑。先周墓葬中,随葬铜器的极少,只有晚期墓出土有铜傲两枚和铜铃一枚,还分别出于三座墓葬。其中,有一位墓主是中箭身亡的,一枚铜镶射入了他的右大腿骨(Ml169),显然,铜镶的真正主人属于敌对部落。

安宁部族

目前,已发掘分属先周碾子坡早期和晚期的两片墓地,都没有发现人殉和人祭的现象。

这些墓葬很简单,多数死者有木棺材,几乎看不出贫富差异:前期墓葬几乎没有随葬品;后期平均每座墓有一件,基本都是煮饭的陶鬲。可见,碾子坡-周族几乎没有产生贫富分化。均等并不意味着贫穷,从遗址的家畜骨头看,碾子坡人的肉食摄入量远超任何已发现的古代农业聚落,他们甚至都懒得去射猎和捕鱼。

此外,先周墓葬还有两个特点:一,男人和女人下葬的姿势不同,男人俯身直肢,女人仰身直肢。二,有很多“斩肢葬”,死者的部分手或脚被砍掉,有些砍下的肢体放在了墓穴里。斩肢葬在仰韶半坡文化中曾颇为流行,从半坡到先周长达三四千年,中间经历过好几轮新石器文化更替,但斩肢葬却一直保留了下来。考古学者迄今还未能读解其背后的原因。

再来看部落生活中的暴力因素。墓穴中的尸体基本完整,没有发现被砍头或分尸后埋葬的现象。有极少数是用灰坑或废弃的水井和窑洞埋人的,死者直身,两手交叉,身边放有一件随葬品。很明显,这不是被杀死后的抛尸,而是由家人正常殡葬,只是可能因为某些原因而不宜埋入部落公墓。

碾子坡的灰坑中没有发现散碎的人骨,但有一件经过切割的人骨,像是肢骨一端。发掘报告说,它不是用刀具切割的,而是采用了一种类似加工玉器的线切割工艺。

比较特殊的是利用废弃灰坑埋人的M501。这座灰坑比较大,在快被填满时,埋进了两具成年人尸骨:一具相对完整,是一名二十五岁左右的男子;另一具则性别不明,只残留部分四肢骨,且摆放凌乱。在两具尸骨旁边,还各摆放了一件随葬的陶豆。看上去,这两具尸骨像是在野外被野兽咬死后吃剩的。

H318是一口废弃的水井,后被当作灰坑,在较深处埋有一枚人头骨,中间段有一具俯身直肢且缺手的十八岁女性尸骨。在碾子坡先周时期发现的所有尸骨中,这具看上去最接近非正常死亡。

总体上,碾子坡遗址的非正常死亡和被随意或恶意抛掷的尸骨极少,占比非常低,甚至远低于仰韶半坡文化时期的典型遗址。可以说,这里的生活非常和平。后来周族之所以能够消灭商朝的人祭文化,建立起全新的周文明,很可能有些文化基因在碾子坡时期就已经决定了。当然,碾子坡先周遗址只是一座小村落,充其量有数百居民,并不能代表豳地时期的整个姬周族(部落)。当时的姬周应当有几座甚至十几座这种规模的村落。

《公刘》中说,姬周族人在豳地定居后,还会南下关中盆地,渡过渭河,以获取一些小件铜制品:“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这其中就应该包含着姬周族对商朝据点的最初印象。看来,商人在渭河南岸的城邑(如老牛坡)生产的铜器对远在山地的姬周人有很强的吸引力。而“取厉取锻”,说明这些铜器还需要磨砺和锻打,显然,这不是大件容器,而是小件的刀、锥等工具。这也正是蛮荒的姬周人最需要且能交换得起的铜器。

那姬周族人拿什么交换呢?商人城邑统治着周边土著居民,应该不太会缺粮食,所以姬周最适合用来贸易的商品是牲畜,尤其是马和牛。史诗里之所以没有提及这些,有可能是因为在他们看来,牲畜容易和受歧视的野蛮人身份联系在一起。

自始祖后稷以来,周族一直有谨小慎微的自我保护意识。周是小族群,生长在羌人为主的大环境里;自命姬姓,以显示自己和羌人不同;未参与西土族群抵制商朝的战争,而是躲进山地,远离冲突。他们知道,和强者保持距离才是最好的生存之道。

在陕北山地,周人宁静地生活了三百多年,历经十几代人。直到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一代,周族才和强大的商王朝建立了联系。从此,周族人的命运发生了剧变。

热门小说推荐
极品对手

极品对手

他们都是草根出生,凭自己的努力走上仕途,但一个清廉,一个腐败,于是一见面就成了格格不入的对手...

千里宦途

千里宦途

普通人只要有机会,也可以封侯拜相。看王子枫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如何抓住机会搅动风云。每个人都可能是千里马。...

永恒之门

永恒之门

关于永恒之门神魔混战,万界崩塌,只永恒仙域长存世间。尘世罹苦,妖祟邪乱,诸神明弃众生而不朽。万古后,一尊名为赵云的战神,凝练了天地玄黄,重铸了宇宙洪荒,自碧落凡尘,一路打上了永恒仙域,以神之名,君临万道。自此,他说的话,便是神话。...

步步升云

步步升云

要想从政呢,就要步步高,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要有关键的人在关键的时刻替你说上关键的话,否则,这仕途也就猴拉稀了...

权力巅峰:从城建办主任开始

权力巅峰:从城建办主任开始

十级官路,一级一个台阶。刘项东重生归来,从乡镇城建办主任起步,把握每一次机会,选对每一次抉择,一步步高升。穷善其身,达济天下。为民谋利更是他的追求。小小城建办主任,那也是干部。且看刘项东搅动风云,在这辉煌时代里弄潮而上,踏上人生巅峰。...

绝品风流狂医

绝品风流狂医

林风因意外负伤从大学退学回村,当欺辱他的地痞从城里带回来一个漂亮女友羞辱他以后,林风竟在村里小河意外得到了古老传承,无相诀。自此以后,且看林风嬉戏花丛,逍遥都市!...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