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指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23章(第3页)

而关于周族和姬姓的起源,以及与黄帝传说的关系,因为还有许多学术争论尚未厘清,所以本书暂把相关讨论作为本章附录。

附录:华夏起源故事的来历

炎、黄来自羌和周

在《诗经?生民》里,弃-后稷的结局只是家业兴旺,受上帝福佑,成为家乡颇有威信的长老。但到春秋,后人又创造出了更古老的、《诗经》里没有的尧和舜,于是,后稷的经历再被翻新,增添了更显赫的内容:尧帝闻知弃的才能后,举荐他担任“农师”,教导天下百姓农业;到了舜帝,则更受重用,还获得“后稷”的称号。

但让后稷给尧舜效力,时间上很难对应。尧舜被安排在夏朝之前,而夏朝和商朝加起来有一千年左右,在这期间,周族首领却只传了十五代人。这样算起来,平均每代首领要在位七十年。这不符合常识。6

不仅是后稷,商族的始祖契也被拉进了这个半神伟人们的职场,成为大禹治水的助手。其实,周族和商族刚诞生时距离遥远,不太可能知道彼此的存在,其始祖更不会发生联系。只有到了西周,商周各自的始祖传说才被改编整理到一起,分享身份认同。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对失去王朝的商人的安抚。

春秋末年,孔子编辑《尚书》,他认为,那些最古老且可靠的半神帝王是尧、舜和禹,后稷和弃则是他们的部下,这构成《尚书》叙事的起点。以现代学术标准看,《尚书》中那些最古老的篇章,如尧、舜、禹及夏朝,都是不可靠的,只有到了商朝才开始有一些可信的内容,如《盘庚》。

关于周人更古老的始祖,或者说商、周等各民族的始祖,春秋时还出现了黄帝和炎帝的说法。有一种说法是:“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意思是说,黄帝住在“姬水”旁边,所以用“姬”姓;炎帝住在“姜水”旁边,所以用“姜”姓。7这其实是把羌人和周人曾经的共生关系推到了更古老的时代:炎帝成了羌人的始祖,黄帝则成了周人、商人以及其他各族群的始祖。

史学大家顾颉刚称这种现象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意思是说,越晚产生的传说,反倒在神谱里面越古老,就像人们堆柴堆,“后来者居上”。因为时代越晚,各族群的祖先传说就越是逐渐汇总到一起,这时,各自的先祖孰先孰后以及谁比谁厉害就成了问题。因此,为了制造更大范围的身份认同,就只能创作更古老的先祖,给各族群增添一位共同的始祖。先祖诸神的关系和谐了,世间各族群的关系才能和谐。

这种创造各族共同祖先“黄帝”的工作,从春秋就已经开始。孔子编辑《尚书》时,比较谨慎,没有采用。但到西汉时,黄帝的故事已经有了各种版本。司马迁认为,这些都不太可靠,有学问的人不应该轻信它们:“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史记?五帝本纪》)

但司马迁还不可能有顾颉刚所说的那种科学认知方法,也没有孔子的自信心,他只能选择把相对显得不那么荒诞的黄帝及其他四位古帝的传说编排起来,写成《史记》第一卷《五帝本纪》。

再来看周人“姬”姓的来历。它应当和后来被创造的黄帝没关系。有古代经学家解释,姬字是女字旁加一个脚印的造型,象征姜嫄踩到的上帝足迹。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则认为,姬是形声字,右边是它的音旁。确实,它和“巨”字造型很像,但问题是,姬字来自商人的甲骨文,而商人是不太可能关注一个遥远的小部族的族源神话的,所以脚印的说法应该不实。

那么,周人的这个姬姓到底是怎么来的?应该是来自居住的地名O剔除后起的黄帝传说,可以推测,后稷的某一代后人应该曾经居住在一条姬水附近,故而给自己的部族冠以了姬姓。从这以后,他们就可以和姜姓部族通婚了。

长期以来,周人都是只有口头语言而没有文字,直到商朝末年与商朝接触后,周族上层族长才开始学习商人文字,并从中选了音近且带女字旁的“姬”字,从此一直沿用下来。商人姬字的本意,可能是女子梳头用的篦子,其实也是一种人祭方式。上古的族姓多用女字旁的字,如姜、姑、姒等,这可能和他们的女性始祖传说有关。

三个“周”的纠缠

武丁时期的殷墟卜辞里有“周”,但卜辞里关于“周”的事件,从未出现在周文王族人的记忆里,也没有进入《诗经》等文献。这有点难以解释,因为商末的周族很热衷攀附商朝,不应当遗漏掉武丁王时期的荣耀。

其实,这背后的问题是,“周”本来只是一个地名,生活在这里的族群曾经发生过更迭变换,先后有三个人群生活在周原地区,彼此区别很大,不能混淆。

先来看最早的。后稷的儿子离开故乡周原和有邰氏部落后,那块土地上还有居民吗?当然,有邰氏的多数人还是会在故乡继续生活,不仅如此,他们在周原还形成了以“周”为名的部落。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说,是后稷之弟台玺的儿子叔均继承了后稷的农耕事业,建立了一个“西周之国”:

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日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有赤国妻氏。有双山。

这里说的“帝俊(善)生后稷”,不再是姜嫄未婚生子,显然属于后人加上去的附会之辞。根据《诗经?生民》,姜嫄生后稷之后,应该还会继续生育,所以后稷会有同母弟弟台玺。台玺的台就是邰,说明他属于姜嫄的有邰氏部族,而台玺的儿子叔均自然生息在周原,并将其发展为“西周之国”。这个“西”周容易和后来的西周王朝混淆,实际上,《山海经》之所以称其为“西周之国”,可能是为了和后稷、不窜后人那一支远行的周族相区别:后稷和不窜的后人(姬周)迁入了戎狄山林;台玺和叔均的后人则开发故乡周原,沿袭后稷的农耕事业。

另外,《山海经》可能还混淆了一点:叔均这支周族未必是姬姓,很可能沿袭的是姜嫄旧有的姜姓。只是后稷那一支姬姓周族后来建立了周王朝,名气太大,使得后人误以为周人必然大都是姬姓。

在不窜“远窜于戎狄”期间,周原的姜姓周族应该一度比较繁荣。如前所述,武丁时代的甲骨曾多次记载对“周”的讨伐(“寇周”),光卜辞就有近十条,说明商人对其印象深刻。当然,结局是姜周被商人征服,大多数人可能被押送殷都成了武丁卜辞中的祭品。从此,这一支姜姓周族就在历史上永远地消失了。

这之后,武丁王应该是把周地分封给了一位商人贵族,建立了一个商人的“周侯之国”。甲骨卜辞里也有关于它的记录,都是一些和王室关系亲密的内容。武丁朝后,商人势力退潮,这个商人的周国也随之消失,周原遂成为荒芜之地,只有少数族属不详的人群在这里活动。

总结一下,“周地”只有一个,就是周原地区;但名为“周”的人群,则有三个:

一,姜姓的周族。这是台玺和叔均的后人形成的族群,可能从夏代起就一直住在周原,到商王武丁时被剿灭。这里说的夏只是时间概念,夏朝并不能统治关中。

二,武丁王分封的商人周侯之国,存在时间很短。

三,后稷和不宙的后人形成的族群。他们从夏代就离开周原,迁入山林过戎狄的生活去了,但到商朝末期,又迁回周原(叔均后人曾经的生息之地),成为后世熟知的姬周族,并且灭商建立了周朝。

长期以来,人们都没有意识到前面两个周族(国)的存在,只知道后稷后人这支姬姓周族,所以容易产生这样的疑问:在武丁时期,后稷和不留的后人形成的这支姬姓周族还是深山戎狄,不但根本没有和商朝作战的能力,更主要是也没这种机会,为什么当时的甲骨卜辞里还经常出现“周”?再有,倘若姬姓周族在武丁王时期就和商朝频繁地发生战争,那灭商后的周人为什么没有大肆宣扬,把这些事迹写到史诗和史书里去?

最先意识到这个矛盾的是徐中舒,他推论说,在姬姓周族来到之前,在周原生息的是“姜族女国”,也就是姜嫄部族的后人,曾和姬姓的周族长期保持通婚关系。8这个推论非常重要,本章就是对徐中舒观点的深化。

“周”字的甲骨文写作图或用,古文字学家认为,这是耕作的农田的形状,因后稷以来的周人擅长耕作,所以便用农田的造型来表示周。但这个说法其实是有问题的。甲骨文是商人创造的,在商人眼里,西土的羌人是野蛮人,所谓周人的农业水平高也只是就西土的环境而言,和商王朝相比,他们的农业技术不值一提,商人不可能为远方蛮族专门造一个表示农业的字。

所以,甲骨文里的“周”可能就是周围、周边之意,属于生活中常用的会意字。而周人自称的“周”,可能只是个地名发音,没有文字,也没有明确的含义,也或者我们迄今还不知道。

神农是炎帝,也是羌人

热门小说推荐
官狱

官狱

官场,是利益的牢笼胜利者,在人间炼狱失败者,在人间监狱。爱与恨,恩与怨,熙熙攘攘,皆为利往...

永恒之门

永恒之门

关于永恒之门神魔混战,万界崩塌,只永恒仙域长存世间。尘世罹苦,妖祟邪乱,诸神明弃众生而不朽。万古后,一尊名为赵云的战神,凝练了天地玄黄,重铸了宇宙洪荒,自碧落凡尘,一路打上了永恒仙域,以神之名,君临万道。自此,他说的话,便是神话。...

九份婚书:我的师父绝色倾城

九份婚书:我的师父绝色倾城

简介我叫江羽,本想一直留在山上陪着我的绝色师父,却被师父赶去祸害未婚妻了。而且多少?九份婚书!?...

升迁之路

升迁之路

阴错阳差中,仕途无望的宋立海认识了神秘女子,从此一步步走上了权力巅峰...

直上青云

直上青云

性格嚣张的林飞扬走马上任镇委书记当天就得罪了顶头上司,让大领导颜面无存,差点被就地免职,且看这个嚣张到骨子里的家伙如何凭借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勇闯重重危机,智破层层陷阱,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扶摇直上…...

千里宦途

千里宦途

普通人只要有机会,也可以封侯拜相。看王子枫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如何抓住机会搅动风云。每个人都可能是千里马。...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