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指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4章(第1页)

要说孟子是个只讲目的,不讲手段的人,那肯定是诬蔑。孟子不止一次举钻洞偷情为例,说明途径和程序的重要性,但另一面,我们又不能不看到,孟子的途径和程序,轻意就可以被打破,这就是所谓的守经行权。舜娶不告亲,孟子的解释是,"告则不得娶,……是以不告。"目的(动机)正当,手段就可以随机应变。这个权,就是今天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的一个意思,各自表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行,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

离娄下》)这么一说,大人们倒确实是方便了,行不通的地方,就权它一下,可剩下"小人"怎么办?再说,什么样的人是大人,方能有任意行事的豁免权?义的凭据又是什么?--义者,宜也,适宜的,就可以?说这个权字,害惨了中国,决不是一句夸语。天下之事,何不可为?--找个合适的借口就得了。

5.辟邪说

孟子骂杨墨无父无君,是禽兽,让后世帝王窃笑、狂喜,成为汉代"独尊罢黜"的先导,也开了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帽子"、"棍子"满天飞的先河。《滕文公下》中,孟子近乎咬牙切齿地说:"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把跟自己不同的理论观点,形容、比喻为带领野兽吃人,甚至导致人吃人的惨烈,这是怎样一种无所不用其极的攻击。一向出语谨慎的朱熹,在那本吾皇钦定的官方教科书里,更是籍此添油加醋,火上浇油:"盖邪说横流,坏人心术,甚于洪水猛兽之灾,惨于夷狄篡弑之祸"(《孟子集注

滕文公下》注)--比洪水猛兽更烈,比外国侵略,颠覆皇权,杀死皇帝更坏。对于异端的仇视,置之死地而后快,还有比这更巅峰的么?有人拿"文革"为孔孟和儒学鸣冤叫屈,希冀早日卷土重来,其实明眼人早就看出来了--他们是大水冲了龙王庙。

6.历史任我玩

孟子精通《诗》、《书》,有人说他还精通《周易》,不是说五经皆史么,那孟子也就是个历史学家了。但孟子这个历史学家,却把朱熹这位天生的优质家仆,忙得满头是汗,不亦乐乎,因为常常要替孟先生说,"孟子释《书》意如此","孟子释龙断之说如此"。孟子对舜,有着异乎寻常的喜爱,"言必称尧舜",其实只是称舜,很少称尧。孟子对舜近乎痴迷的称道,让人对舜起了疑心,舜有那么好吗?一个人好到这种地步,已经有违人之常情。可能的结论有二,要么,舜是中华文明史上第一个著名的伪善者;要么,孟子对舜的装饰太过头了。

第三部分:墨子的草鞋哪去了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王风·黍离》

传说中的草鞋

墨子穿草鞋,是他的大众形象。

鲁迅的《故事新编非攻》这么写,据说是墨子老家的山东滕州火车站的墨子雕像,也是这么塑的。

这是个象征性的形象,但也许,是种真实写照。

这说法出自《庄子天下篇》:"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硚为服。"

这句话,王先谦的《庄子集解》注释为:裘褐,粗衣。木曰跂,草曰硚。这注释太过简略,没说明白以跂硚为服,到底是身上系着草绳子,还是脚底穿着木拖鞋。既然你不肯说清楚,那就别怪人大胆想象了。所以,后人直接说墨子本人(那话本是说,后世之墨者)穿着草鞋,步行天下。

墨子是不是一辈子穿草鞋,这谁也说不准,但墨子在战火纷飞的诸侯国之间,穿梭往来,四处奔走,却是肯定的。《文子

自然》篇有"孔子无黔突,墨子无煖席"之语。《淮南子

修务训》一字不改,照这么说。到班固写《答宾戏》,话改成了"孔席不煖,墨突不黔",位置调换,意思还一样--连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睡觉、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可见忙到了什么程度。当墨子在山东听说湖北人要攻打河南人,立即连夜起程,日夜兼程,走了十天十夜,走进楚国的首都。经过一番口手并用的较量,制止了一场单边主义的国际冲突。

这件事,据梁涛《墨子行年考》考证,是墨子29岁那年做的。--否则连走十天十夜,就有点吃不消,也可能走不快。墨子在这件事上,要体力有体力,要口才有口才,要思想有思想,要精神有精神(日夜不休;足重茧而不休息;脚坏,裂裳裹足;见《墨子闲诂》所引《吕氏春秋》、《淮南子》、《文选》、《世说新语》、《神仙传》诸书),要计谋有计谋,这五大元素,一齐具备,只能在一个人的黄金岁月,而30岁,正是一个男人的黄金岁月。

墨子看到楚王打消了进攻宋国的念头,就趁机送了本书给他。楚惠王(据推断)半皱着眉,草草翻了翻,说,书是好书,可对我没用。这样吧,墨先生要是愿意留在楚国,我可以包养你。于是墨子二话不说,又走回鲁国去了。1

梁涛考证,墨子回国后,越王听说了墨子的义举,托人来邀请墨子去越国发展。墨子可能是旅途劳顿,毕竟又走了十天十夜,但更主要是对越王没什么信心,鲁越相去,又山长水远,就说了一番大道理,推谢了越王的隆情盛意,转身去了相邻不远、他刚刚帮了大忙的宋国。2

一去就被关进了大牢。有人讹传,墨子因此死在了宋国的监狱里。好在关的时间不长,出来后,墨子又回了鲁国。墨子是鲁国人,鲁国既是他的祖国,也是他事业的后花园,墨子在外面跑累了,或是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就回到鲁国休整一下。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墨子从鲁国动身去齐国,原因是齐国要攻打鲁国。这次行程,相对来说,算短途。墨子到齐国后,对齐王说了一番以下的话。

子墨子见齐大王曰:"今有刀于此,试之人头,倅然断之,可谓利乎?"大王曰:"利。"子墨子曰:"多试之人头,倅然断之,可谓利乎?"大五曰:"利。"子墨子曰:"刀则利矣,孰将受其不祥?"大王曰:"试者受其不祥。"子墨子曰:"并国覆军,贼杀百姓,孰将受其不祥?"大王俯仰而思曰:"我受其不祥。"(《墨子

鲁问》)

杀人会受不祥,这说法,像是头一回听到,大概也属于日后失传的墨学内容之一。总之,打了个"倅然断之"--刀砍人头的比喻,三问两答,俯仰之间,一场血仗避免了。

墨子后来又去了趟楚国,为的还是阻止一场战事。墨子平生几次出国,虽然所走国度和出行气派,跟孔孟相比,略显寒碜,但效用却不可同日而语,每出去一趟,都救回不少人命。

以上叙述,都是根据梁涛《墨子行年考》撰的。有问题,找梁涛。

至于墨子每回出去,是不是真的脚穿草鞋,或者,是不是都是走路、步行,那其实既无关紧要,也可任由想象。《墨子

贵义》记载,墨子南游卫国,车里装满了书。3--可见,不全是走路。照我推断,墨子有可能穿草鞋,也有可能穿皮靴,皮靴经穿。更主要的是,墨子是手工业者的代表,也就是百工领袖,理应穿皮靴(《考工记》里,光制革的专业工人,就有五种;4制草鞋的?没听说)但后人大概觉得皮靴跟墨子十日十夜,脚不停步的形象不衬,就像,那幅中国名画:《毛主席去安源》,据说,毛泽东说过,他当年去安源,穿的是草鞋,但画家们觉得,这跟他们想象中的青年毛泽东不一样,于是,改为布鞋了。

这个老师有点黑

墨子和孔子一样,第一职业和身份,应该是老师。孔子号称弟子三千,这是个浮夸的数字,估计把在路上跟孔子打过招呼,或曾经和孔子住隔壁,孔子对他说过几句"之乎"、"者乎"之类的,都算作孔门弟子了。墨子的弟子--至少墨子在世时,--没这么多。《墨子

公输》里说,"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这三百人,不能肯定全是墨家弟子。至于"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吕氏春秋

当染》)明说了那是"孔、墨皆死久矣"之后的事。

要成为墨家弟子,《庄子天下篇》说,"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可见有严格要求,不是是个人就能"入会"或"入党"。

墨子对弟子要求的严格,从几件事上,可以看出。

热门小说推荐
官狱

官狱

官场,是利益的牢笼胜利者,在人间炼狱失败者,在人间监狱。爱与恨,恩与怨,熙熙攘攘,皆为利往...

永恒之门

永恒之门

关于永恒之门神魔混战,万界崩塌,只永恒仙域长存世间。尘世罹苦,妖祟邪乱,诸神明弃众生而不朽。万古后,一尊名为赵云的战神,凝练了天地玄黄,重铸了宇宙洪荒,自碧落凡尘,一路打上了永恒仙域,以神之名,君临万道。自此,他说的话,便是神话。...

九份婚书:我的师父绝色倾城

九份婚书:我的师父绝色倾城

简介我叫江羽,本想一直留在山上陪着我的绝色师父,却被师父赶去祸害未婚妻了。而且多少?九份婚书!?...

升迁之路

升迁之路

阴错阳差中,仕途无望的宋立海认识了神秘女子,从此一步步走上了权力巅峰...

直上青云

直上青云

性格嚣张的林飞扬走马上任镇委书记当天就得罪了顶头上司,让大领导颜面无存,差点被就地免职,且看这个嚣张到骨子里的家伙如何凭借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勇闯重重危机,智破层层陷阱,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扶摇直上…...

千里宦途

千里宦途

普通人只要有机会,也可以封侯拜相。看王子枫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如何抓住机会搅动风云。每个人都可能是千里马。...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